欢迎访问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成果奖   >   “三准两融多元”——中医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正文

中医学院探索构建“精准助导”体系

作者: 中医学院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1-11-29

精准助导

为更好的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中医学院探索构建了“精准助导”体系。该体系采取扁平化组织结构,管理员、辅导员、学生干部管理权限覆盖下级负责人,均可直接管理所辖学生,实现由学院负责人到学生自身各层级共同参与到对学生的帮助中去。

该体系中,一线学生工作者能够对所辖学生进行“完整一对一画像”,全面记录和展示每一位同学的个人情况,并一键筛选出各类评价体系下需要帮助或引导的学生,以此来对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帮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需要,随时对个人信息提出修改申请,由相应管理员逐级审批,以此来主动寻求帮助;学生工作者根据学生的需求变更记录信息和分值,以此在汇总展示页中突出该生。

“精准助导”体系全部由一线辅导员根据自身经验,围绕“三全育人”目标打造,共将其分为综合素质、学业、科研、心理、经济5类评价体系,每一类评价体系下细化评价项目和量化标准。量化依据“科学”和“经验”两部分导向,“科学”部分由相应的理论体系,根据不同级别进行基础分值的判定,属于“纯理性”部分;“经验”部分由一线辅导员根据工作实际,全面具体根据受助学生本身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给予一个能够确切反映该生当前对助导的需求程度的分值,该部分“理性”与“感性”并存。“科学”与“经验”结合,“理性”与“感性”并重,切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为本体系的最大特色。

实现方法简述如下:

1总论:

理想状态下“精准助导”体系应当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合理利用AI深度学习技术来实现学生信息的自动分析处理、特殊学生的自动分类、困难学生的自动突出显示等功能;各级管理员数据同步更新,使之实时接收到学生的完整动态,从而辅助决策。“精准助导”能够有效减少一线辅导员的重复性工作,减少因标准不统一等主管原因导致的各类奖、助的不平衡现象,缩短上级主管部门与学生的距离,指导方向,辅助决策。其理想状态下应实现与学校各类管理系统的对接和数据的自动同步,能够实时获取学生的最新状态。现阶段缺乏资金与技术支持,现阶段“精准助导”体系为简约版,通过软件excel初步实现部分内容。经过各种函数的计算、数据的堆叠和背景色规则,呈现在最终展示页的数据会根据学生各类情况的严重与否呈现绿色(0-1分,可适当予以更高平台的帮助)-白色(2-4分,无明显突出因素)-黄色(5-8分,需要提供相应的帮助)-红色(9-10分,需要尽快介入对该生提供帮助)四种颜色,以直观呈现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状态。

2细则:

2-1学业成绩评估方法

现阶段“精准助导”学业成绩部分评估以教务处权威发布的各学年成绩为准,以各分数段区分基础得分,如90-100分对应0分;其余部分由不及格门次得出,每累计1门次不及格,则获得1分。分数将由函数自动呈现至展示页。

2-2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现阶段“精准助导”综合素质部分评估以学生工作处权威发布的学生手册内容为准,与综合测评中综合素质分数类似,以各分数段区分基础得分,如小于15分对应5分;其余部分由辅导员手动补充,综合评估学生日常表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给予0-5分的评价。

2-3心理状况评价标准

现阶段“精准助导”心理状况部分评估经过心理专业的各位老师指导,参考每学年心理普测结果,基础分数部分将各类心理疾病的重度、中度、轻度状态分别赋予5、4、3的分值,无心理疾病者此项为0。辅导员补充部分由辅导员根据谈话结果、学生在校实际表现、第三方评价学生行为等途径,对学生的状态给予评估,根据学生表现的危险程度给予5-0分的分值。

2-4经济条件评估标准

现阶段“精准助导”经济条件部分评估参考学校贫困认定工作,基础分数部分由贫困认定等级决定,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分别记5、4、3分,经济不困难者此项为0。补充部分由辅导员根据与学生一对一谈话、第三方评价、学生在校实际表现为参考依据,由辅导员进行0-5分值的打分,以此得到总分。

2-5科研能力评估标准

科研能力评估以学生工作处权威发布的学生手册内容为准,参考创新与创造能力的评分机制给予基础分,补充部分由辅导员根据科研创新成果的价值给予判断,包括但不限于:独创性、研究方法、学术成果、影响力。

“精准助导”是在“三全育人”目标指引下,根据高校一线学生工作者的工作实际,从受助学生角度出发看待助导问题,为一线学生工作者与各类困难学生量身定制的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体系,其范围覆盖全体在校学生,全体学生工作者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