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成果奖   >   医文融通 固本开新——中医文化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   成果报告   >   正文

医文融通 固本开新 ——中医文化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研究报告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4-18

医文融通 固本开新

——中医文化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研究报告


“中医药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文化知识,凝聚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揭示了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促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医文化教育新使命、新任务。重塑中医文化课程体系,是新时期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我校中医文化课程历史沿革

山东中医药大学坐落于齐鲁大地,具有重视中医文化教育的办学传统。我校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科、内经学科等5个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拥有以国医大师、岐黄学者,以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引领的师资队伍。是我校中医文化教育的核心力量,自上世纪80年代起,面向我校中医类专业开设中医文化课程。

78CB1

面对新医科建设任务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要求,我校对中医文化教育进行深刻反思,系统梳理了“文化断层与思维异化”对中医学术传承的影响与制约,并针对中医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内容不系统、方法陈旧、资源单一、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不及时等问题2011年,着手开展系统设计与规划。着眼于卓越中医人才成长需求,遵循医文融通、固本开新理念,以“厚文化、通文献、明经典、强思维”为目标,形成“文史基础课程群”“中医文献学课程群”“中医经典课程群”的新架构,并通过打造教学新模式、开发课程新资源、建立运行新机制,重构了具有“四新”特点的中医文化课程体系。

该体系通过构建文史基础课程群,用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开启守正创新的智慧源泉;通过构建中医文献学课程群,传授读书治学方法,提高古代文献阅读理解能力,夯实学生学术根基;通过构建中医经典课程群,融通经典知识体系,创新学习模式,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培育学生大医情怀。

经过7年多教学实践,较好的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

1.原课程体系未遵循认知规律进阶性设置,课程内容缺失,时序不合理,课程门数少、选择面窄,致使文化基础与文献学方法对中医经典学习支撑乏力;中医经典教学局限于四大经典,传统文化基础与经典课程之间、四大经典之间、经典与临床之间缺乏联通,教学效果不满意。

2.原课程体系突出理论讲授,过度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中医思维训练;课程资源单一,教学平台与基地不足,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3.高水平学科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突出,学科领军人才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发挥不足,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重构课程体系,形成有序贯通、覆盖全程的课程结构

把握文史类、文献学、经典类课程定位,突出文史类课程的背景与基础作用、文献学课程的工具与方法作用、以及经典课程的核心作用,坚持全学段覆盖原则,确立必修基础、增加选修供给,完善结构、疏通壁垒、丰富内容,在原有13门课程基础上增设41门新课程,形成贯通、相长的课程架构。

1.“医史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文史基础课程群。医史课为必修课,学习古代哲学、传统医学的基本精神、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方法论方面得到启示。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为选修课,包括《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大国风范:大医精诚》等15门课程,满足各学段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多角度、多方位的需求。

2.“文献基础知识筑基+文献名著原文训练”中医文献学课程群。设置《古汉语基础》《中医文献学概论》必修课,使学生掌握古代文献阅读基础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医文献基本特点;增设《本草名著选读》《著名方书选读》《中药古典文献》《内科名著选读》《外科名著选读》《妇科名著选读》《儿科名著选读》《眼科名著选读》《针灸医籍选读》《推拿医籍选读》《养生名著选读》11门选修课,引导学生开展中医文献原文阅读训练,增强读文献、用文献的本领。

3.“初级经典诵读课+中级经典案例配套课+高级经典实践课”中医经典课程群。低年级开设《中医经典导论》《中医经典背诵》,注重诵中悟;中年级开设四大经典及配套案例课、整合课:辨证论治思维精讲《难经选读》《齐鲁名家谈方论药》《中医经典案例选讲》《金匮要略案例选讲》《伤寒论案例选讲》《温病医案选读》《李克绍与伤寒解惑论》《中医医案与临证思维》《中医证治概要》,注重学中悟;高年级开设《中医经典实训》,开展中医经典查房,注重悟中用。

(二)创新教学模式,保障一课堂有质量、二课堂成品牌

1.思政课堂。牵头制定山东省高校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指南,编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集,建成《大国风范:大医精诚》大型思政线上课,5门中医文化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

2.理论课堂。力推启发式、研究型教学,建成16门中医文化教改示范课。《中医医案与临床思维》采取“活页教材”学习法,通过医案概说、医案导读与医案训练三部分,使学生了解学习医案的意义,掌握历代医案概况、体例、读案方法,并在教师指导下对20个典型医案进行辨证处方分析训练:填写医案分析表,抄写医案原文,做课堂笔记,写习案感悟,由学生学习成果生成“活页教材”。活页教材案例详见图4。该课程被认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中医证治概要》《齐鲁名家谈方论药》等课程采用PBL教学法;《中医文献学概论》《伤寒论选读》等课程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法;《伤寒论选读》《李克绍与伤寒解惑论》等课程开展多维课堂教学;《中国医学史》《中医膏方学》等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打造了备受学生称赞的课堂,先后有2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8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3.实践课堂。增设中医文化实践课,开展传统文化体验课、中医经典查房,把教学从教室拓展到人文基地、中医经典病房,让文化知识与经典理论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4.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元、成系列、成品牌,形成“知源中医经典讲坛”“双全周末”“《黄帝内经》知识大赛”“药香体验”等中医文化活动品牌。创办学生期刊《齐鲁杏苑》。

(三)强化资源建设,打造中医文化自主学习支撑体系

1.课程资源。以信息化手段支持课程资源建设,实施“名师名家精品视频课建设计划”和优质“微课”“案例课”建设项目,依托中国大学慕课网、智慧树网建设中医文化在线开放课程24门。部分课程详见图6

2.教材著作。以名师名家引领教材建设,主编行业规划教材12种:《中医文化学》《中医文化学概论》《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中医文献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导论》《中国古代哲学》《内经讲义》《针灸医籍选读》《养生名著选读》;出版文化类专著13部:《中国中医药学科史》《中医典籍与文化》《汉画像石与中医文化》《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蕴意于山水壁画间的中医文化》《鉴往知来:〈易经读本〉》《老子问答》《100字读懂〈老子〉》《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校元老方药经验访谈录》《中国针灸思想史论》《中国针灸学学科史》《中医必背红宝书》《中医必背蓝宝书》。

3.微信公众号。以新媒体建设中医文化传播、交流平台,创办微信公众号“中医典籍与文化”“格致山中”“守望本草”,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益补充。

4.实践育人基地。协同校内外资源,依托学校中医药博物馆建设中医文化教育基地,依托校中医药综合实验中心建设中医经典实训室,依托附属医院建设经典病房。整合全校资源建设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

(四)改革机制体制,医教研协同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1.名师工作室制度。采取名师带徒举措,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保障教师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大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常态化开展文史、文献、经典跨学科的集体备课与教学观摩等活动,形成多学科融合的教师团队,开发、建设2门融合型创新课程。

3.学术开放日制度。每周定期开放研究院(室),吸引学生进团队、进工作室,通过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形成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同学习团队。

4.学术活动激励制度。定期承办“中国(长清)扁鹊中医药文化节”“中医经典教学创新发展论坛”“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增进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播。

三、成果的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提出“医文融通,固本开新”理念,依托优势学科资源,用传统文化与中医经典涵养大医情怀、夯实中医根基、创新发展路径

落实新医科建设任务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要求,依托全国底蕴最厚、实力最强的学科资源,提出“医文融通,固本开新”理念,有效发挥了我校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内经学等师资与资源优势。以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引领教学改革方向,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新路径。我校被认定为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

(二)体系创新:率先构建“三群一体”的中医文化课程体系

以深厚的学科积淀为基础,率先构建“三群一体”的中医文化课程体系。确立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文史基础课程群、文献学课程群和中医经典课程群。厘清了三大课程群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每个模块的内涵与目标定位,解决了课程内容不系统、理论实践不连贯、课程资源不丰富的问题。增设11门文献名著原文选读训练课程,支持学生按兴趣选修,提升中医古籍阅读与应用能力;增设2门融合性创新课程,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增设中医经典案例选修课5门、实践课3门,促进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融合。

(三)资源创新:建设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课程、教材与实践基地

24门中医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网、智慧树网上线后,被北京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近百所院校选用;在线思政课《大国风范》被中国教育新闻网、山东省教育厅官方网站大力推荐。12种主编教材被全国医学院校广泛应用,其中,《中外医学史》已印刷33次,20余所高校选用,并认定为山东省一流本科教材。13部文化类编著均得到行业专家高度评价,其中,《汉画像石与中医文化》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中医典籍与文化》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评价名单。学校中医药博物馆被认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学生传统文化功底厚实、中医经典理论扎实,学业成绩好、专业素养高

本成果在我校2016级至2022级中医类专业实践应用,受益学生近万人。由于受中医文化熏陶,我校毕业生具有基础厚实、作风朴实、工作扎实的特征,得到用人单位和兄弟院校高度认可。近三年,我校中医学类专业全国水平测试通过率保持前5。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中西医结合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分别获得总冠军、特等奖、一等奖。

(二)课程与教材辐射到全国高校,编著得到行业专家高度评价

本成果增设新课程41门,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主编12种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被全国医学院校广泛使用。出版中医文化类编著13部,得到行业专家高度评价。建设中医文化MOOC24门,应用高校近百所。

(三)教师教学水平持续增强

本成果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中医文献与文化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其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位教师被评为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名师,2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有岐黄学者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青年教师获全国中医经典传承大会中医经典运用之星第一名。

(四)促进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本成果被我校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实践应用,支持该4个专业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成果依托我校中医医史文献文献科学、中医文化学科、内经学等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研发行业标准2项,牵头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项。

(五)被15所高校借鉴、被知名媒体广泛报道

本成果多次在全国中医药会议上交流,被甘肃中医药大学、滨州医学院等15所高校借鉴。滨州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借鉴本成果开展的文化育人实践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该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本成果显著提高山东高校举办中医药类专业的热情:有12所高校布点26个中医药类专业,高校数量及专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本成果被知名媒体广泛报道。中国国际电视台专访王振国教授并刊发:TCM cure through Confucius wisdom(孔子智慧 中医治病)。中国日报网在头版刊发:Intl forum seeks to promote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CM culture(国际论坛旨在促进对中医药文化的更多了解);新华社刊发:国风潮起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山东卫视以“深入挖掘古籍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高地”为题,对本成果进行了全面报导。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版权所有